多尔衮整顿内部,重新树立绝对的权威后,开始准备对楚军的反攻。
南京会战之后,楚军又接连发起三次北伐,把江淮一带打的稀巴烂,连带着河南、山东、山西烽烟四起,抗清义师此起彼伏,满清的统治就像一座着火的房子,如果不趁着火势还小的时候把火扑灭,整个房子都会烧掉,到时候别说平定天下,就连北京也呆不住了,还是趁早退出关外吧。
西军孙可望进攻湖广,正是清军反攻的绝佳时机,被楚军按在地上蹂躏了大半年,现在也该还手了。多尔衮调兵遣将,打出“联明讨贼”的旗号,准备和楚军决一死战。
联明,联的当然是永王朱慈焕的大明,我大清只承认崇祯一系是大明正统,唐王朱聿键以及为虎作伥的汪克凡,当然都是伪明贼寇,为了维护道统,天下当共讨之。
孙可望那边因为阻力过大,还没有公开和满清结成同盟关系,但是孙可望本人已经答应,会和清军互相配合,一起讨伐楚军,根据小道消息,孙可望听说“联明讨贼”的口号后,也喊出了“联虏讨逆”的口号,联虏,联的就是满清鞑虏,讨逆,讨的就是楚军叛逆,和当年史可法提出的“联虏讨寇”的口号如出一辙,得到很多忠君爱国之士的拥护。
虽然被骂作鞑虏,多尔衮却并不在意,他又没打算真的和西军永结同好,只是想叫个帮手和汪克凡打群架,打败楚军才最重要,被骂两声有什么关系,更何况孙可望并没有当面指着鼻子骂,还是给我大清留了几分面子的。
“联明讨贼!”
“攻占南京!”
“打过长江去!”
“活捉朱聿键!”
“阵斩汪克凡!”
清军的口号喊得震天响,还未出兵,声势已经造的极大,但在多尔衮的计划里,清军最远只会打到扬州城,和楚军隔江对峙,如果楚军坚决抵抗,就退而求其次,只收复淮安和清江浦就算完成任务。
清军现在今非昔比,实力严重下降,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,这次反攻的目的就是收复江淮,恢复到楚军三次北伐之前的战略态势,同时扫清李来亨、榆园军等等活跃在北方的抗清力量,把山东、河南变成稳固的后方,然后重开江北和安徽一带的漕运,为京师提供足够的钱粮。
漕运断了一年多,京师里的八旗子弟,日子过得苦啊!
为了凑够所需的军费,多尔衮把国库里最后一个铜板都拿了出来,可是剩下的窟窿还是太大,只好东拼西凑,从阿济格家里抄出来的几十万银子都填了进去,真的是有多大力气就使多大的力气。以前几次和楚军作战,清军一再低估对方的实力,以至开战后兵力不足,最后招致惨败,这次多尔衮吸取经验教训,一开始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就打了很大的富裕,在满清占领的地盘内全面动员,除了三万满汉八旗之外,还特意从西北抽调吴三桂和投降的前明秦军,千里赶赴江淮。
满汉八旗主要用来扫荡山东、河南和安徽等地的抗清义师,比如来去如风的李来亨,以及地头蛇榆园军等等,李来亨和榆园军的部队虽然良莠不齐,但是人数很多,比如榆园军就号称二十万大军,李来亨也有好几千骑兵,用三万八旗对付他们并不算杀鸡用牛刀,如果李来亨还像以前那样四处流窜,同样拥有大量骑兵的八旗兵正好可以克制他们。
正面战场以汉军当主,由吴三桂担任主帅,这固然是对吴三桂的恩宠和信任,也是因为清军中威望卓著的大将近乎凋零殆尽,其中一半被楚军干掉了,比如济尔哈朗之流,另一半被多尔衮自己干掉了,比如阿济格之流,再加上代善多铎这样老的老,死的死,现在清军中既能得到多尔衮的信任,又有资格压吴三桂一头的大将,真没有几个人。
谭泰勉强算一个。
可是谭泰多次败在楚军手下,已经有了心理阴影,由他担任主帅多尔衮实在不放心,只好把他打发去剿灭李来亨和榆园军,正面战场由吴三桂统一指挥。
吴三桂是个老油条,和上次调他出战时一样,找了一大堆理由推诿不来,多尔衮却是势在必得,无论吴三桂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都一口答应,不但包圆了此次出征所需的钱粮物资,还允诺让他永镇江南,可以选择南直隶之外的任何一个省建立藩国。
同样是永镇藩王,有没有自己的藩国大不一样。
在另外一个时空中,吴三桂、耿精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