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 “小姑,你绣的真好看,都快赶上我娘了。”听四丫这样夸她,翠谷不好意思的笑了笑“和大嫂比起来还差得远呢!”
赵氏抱过招娣给她试了试,正合适。赵氏感激的说“也就是你想着这丫头了。”翠谷看赵氏又开始伤心起来就抱着招娣说,“看看,我们招娣多漂亮啊,长大了肯定是个美人儿!”赵氏又笑了起来。翠谷在赵氏这坐了一会就回去了。
今天是四丫一家做午饭。中午时分,五丫六丫带着招娣,赵氏带着大丫四丫做饭。三丫这丫头吃过早饭就不见人影了,也不知道跑哪儿去玩去了。
这个地方偏北方,早晨晚上一般吃面食,中午一般吃米饭。不过这个米饭不是纯米做的,还加了些高粱,对着糙米,这里除了大地主家会吃纯米饭,一般人家都是用的高粱掺着糙米。赵氏把高粱和糙米掺杂一起,然后开始仔细的把这些粮食细细的翻了一遍,把里面的小石子什么的脏东西给找出来。上次大伯娘家做饭,四丫的牙差点被石子给崩掉了,还好现在还没换牙,要不这牙不掉也松动了,不时的咯嘣声,也为这乏味的吃饭节目增添了些许幽默。四丫看到杨氏不时的瞪胡氏一眼,估计她老的牙口又遭罪了。
捡完石子后,赵氏就端着木盆去村东头的井边去淘洗米去了,大丫和四丫一块去了院子后头的菜园子里去摘今天中午吃的菜去了。先不说这杨氏和王老爷子人怎么样,但论起干活来,还真是不错的,屋后的菜园子有半亩地那么大,四周用一米高的栅栏围着,里面一片绿汪汪的,番茄(洋柿子),茄子,黄瓜,丝瓜,芹菜,蒜薹,莴苣,豆角,青辣椒,韭菜,南瓜,大葱。这里的人把番茄都叫洋柿子,洋柿子种了五行,现在还没红呢,青溜溜的一片,长势喜人,大丫和四丫摘了黄瓜,青辣椒,一大堆豆角,一个青南瓜,因为一大家子人比较多,所以量比较多。
把这些菜装进篮子里,大丫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在前面,四丫抱着大南瓜走在后面。到了井那里,两人把这些菜洗了干净,因为快到午饭时间,井边的人比较多,大多是家里的妇人带着自己家的闺女在淘米洗菜,三个女人一台戏,这大大小小的女人加起来,可不是热闹啊!
四丫听到有人在叫她,原来是村西头吴婶子和她家小闺女娟儿也过来洗菜的。这个娟儿和以前的四丫相处得最好,每次四丫被人欺负都是娟儿叫的几个哥哥护着四丫。在四丫以前的记忆里,自己没什么朋友,基本上都是和娟儿玩。小朋友的友谊是最纯真难得的,所以四丫很珍惜这个朋友。和五婶子打完招呼,四丫就和娟子凑到一块去了,她们约好待会一块去村里的学堂送午饭。
洗好了后,大丫四丫就回去了。赵氏锅里的米饭已经快闷好了,四丫负责烧火,两个锅一块烧,还好用的是木柴,要不四丫非得忙死。赵氏麻利的切着菜,首先把南瓜切丝,把蒜头拍碎,用一小点猪油烧热,这里还没有现代的菜籽油什么的,所以都用的猪油,所以一般人家很节约,菜一般是直接煮了吃,没一点油水。王家是因为之前珠花订婚时男方家送的一大块猪大油,所以杨氏就卤了猪油。平时家里一天只许吃一顿油,而且一次只能用油炒一个菜。所以这个菜赵氏非常重视。猪油的香气直扑四丫的鼻子,四丫和大丫都咽了咽口水。这个菜炒完,剩下的菜就简单了,黄瓜拍了,加点蒜,放点醋,青辣椒去了种子,用水和大酱煮软,然后豆角清水煮了捞出来用作料拌了吃。看到水煮的这几个菜,四丫一下子没了胃口。还好,赵氏的厨艺不错。虽是水煮的,还是有股子清香。
四丫现在可以吃饭了,不过不是上桌吃饭,而是等给学堂里的小叔土文和耀祖几个送完饭才能吃。赵氏把饭装好后,四丫就提着篮子去找娟儿去了。娟儿已经把菜装好了,和她娘说了一声就和四丫一块出门了。
出了门,娟儿从装菜的篮子里拿出一个热乎乎的鸡蛋递给四丫。“四丫,吃吧,我娘今天煮的,我特意趁她不注意拿的!”看着娟儿得意的小脸,四丫很是感动,娟儿一直都知道自己在家里的处境,所以每次见面她都会从家里拿一些吃的带着给四丫。而且,鸡蛋对于这时候的人很珍贵,娟儿家也是很久才会吃一次,其它的都要拿去市集卖钱贴补家用的。四丫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份感动,只能拉着四丫的手说“娟儿,你真好!等我以后发财了,一定买好多好多好吃的,咱俩一起吃!”“好啊,好啊,将来我们有钱了,我们就买像王地主家的小姐那样的珠花,我上次给哥哥送饭时,远远的看见的,可漂亮了!”接着娟儿又有点失望道“可是我娘说等到我长大一点才给我买。”
一路上四丫和娟儿一块说说这个聊聊那个,但是四丫也奇怪,自己明明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成人,却和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兴奋的说这说那,心里还乐滋滋的,不过四丫很喜欢这样的相处方式,单纯且快乐,毕竟自己现在的身体也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孩。
从和娟儿的对话中,四丫了解到,这里的学堂在王地主家后面空着的小院子里。院子因为久久没人住,所以几年前王地主就把这个院子和自己家用墙隔了开来,捐给了村里当做学堂。村长又带着村民把这院子重新翻修了一遍,请了村里的一个五十几岁的老秀才来做先生。这个老先生是村里第一个秀才,所以大家对他很是敬重。
这个村以前的学习之风不是很盛行,可能是贫穷的缘故,所以在这几年才有了村里自己的学堂。没有学堂之前,有些人只能把孩子送到镇上去进学,毕竟这个时代只能靠读书才能真正的改变命运。这对于像王地主家那些有点钱的人,更想后代能当官吃皇粮,能光耀门楣。
自从有了这个学堂后,村里的村民也渐渐的把家里的孩子送到学堂,希望孩子能吃上皇粮,特别是在学堂相继出了秀才和童生以后,这对于以前来说,这是想都不敢想的。现在这份希望就在眼前,所以很多人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争气,正因为这个心理,村里的学习之风竟然一下子好了起来。因为学堂收的束脩不多,所以一般人家都能拿的出来,所以村里能上的起学堂的人还是很多的。每次听到学堂里朗朗的诵读声,王地主也都会用手摸着胡子得意道:“此乃功德后世啊!”